近日,財政部、工業和信息化部、科技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五部委正式批復燃料電池汽車示范應用上海城市群為首批示范城市群。據了解,上海城市群由上海聯合江蘇省蘇州市、南通市,浙江省嘉興市,山東省淄博市,寧夏寧東能源化工基地,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等6個城市(區域)共同組建。
作為國內較早介入氫能和燃料電池汽車領域的城市之一,上海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上海市圍繞2023年燃料電池汽車產業發展實現“百站、千億、萬輛”的目標,正大力推動科學合理布局氫能產業,整合利用資源,構建高質量發展的氫能產業體系,形成產業集群效應?!吨袊噲蟆酚浾吡私獾?,上海市實施“整體規劃布局、重點發展區域”的戰略,再結合產業鏈優勢,助力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蓬勃發展。
多項整體政策先行
“百站、千億、萬輛”目標明確
2020年11月13日,上海市經濟信息化委、發展改革委、交通委、科委、住房城鄉建設管理委、財政局聯合制定了《上海市燃料電池汽車產業創新發展實施計劃》(實施期限為2020~2023年)(以下簡稱《實施計劃》)。這是上海市落實國家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推進燃料電池汽車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的重要舉措?!秾嵤┯媱潯访鞔_指出,要將上海建成國際一流的燃料電池汽車關鍵技術創新高地、科技企業聚集高地、商業場景應用高地。
《實施計劃》為上海市發展燃料電池汽車產業制定了清晰的總體目標:到2023年,上海燃料電池汽車產業發展實現“百站、千億、萬輛”的總體目標。具體來看,規劃加氫站接近100座并建成運行超過30座,加氫網絡全國最大,形成產出規模約1000億元,發展規模全國前列,推廣燃料電池汽車接近1萬輛,應用規模全國領先;燃料電池汽車產業整體發展水平達到國際領先,關鍵技術實現自主掌握,創新產品推向全球市場,氫能基礎設施趨于完善,推廣應用規模持續擴大,核心競爭能力顯著提升,產業創新生態基本形成;到2025年,上海成為全球燃料電池汽車產業發展高地,建成運行超過70座加氫站,推廣應用燃料電池汽車達到萬輛級規模以上。
今年,上海市出臺的諸多政策文件,均對燃料電池汽車產業發展做了相應的指導。2月25日,上海市人民政府正式印發了《上海市加快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實施計劃(2021~2025年)》,對氫燃料電池的規劃更加明確:到2025年,燃料電池汽車應用總量突破1萬輛,建成并投入使用各類加氫站超70座,實現重點區域應用全覆蓋。5月,上海市交通委牽頭編制的《上海市綜合交通發展“十四五”規劃》征求意見稿,計劃“十四五”期間積極開展氫燃料電池汽車示范應用,規劃建設加氫站100座,氫燃料電池汽車應用總量突破1萬輛,逐步完善充電樁、加氫站等配套設施布局。7月,《上海市先進制造業發展“十四五”規劃》發布,提及要建設燃料電池汽車示范應用上海城市群,突破多類型整車產品,電堆、膜電極、雙極板等關鍵零部件實現批量產業化,產業鏈整體技術水平達到國際領先,推動長三角地區燃料電池汽車產業創新發展。
綜合已發布的政策文件,上海市氫能產業發展目標主要包括:產業規模、推廣應用、技術研發和獎勵/補貼政策等。上海市經信委副主任張建明表示,為更好地發展燃料電池汽車,上海市做了以下工作:一是聚焦核心技術的研發攻關,產業鏈強鏈補鏈;二是超前布局基礎設施,加快推廣整車,實現優勢創新企業集聚。當前,上海市燃料電池汽車產業鏈建設日趨完善,初步形成了嘉定、臨港等產業集群。在城市群申報獲批后,上海經信委進一步表示,上海城市群將聚焦核心關鍵零部件技術全面突破、整車推廣規模引領、加氫站適當超前布局、獎補資金加大力度等方面,加快發布有關支持政策。
重點區域穩步發力
因地制宜開展城市示范
根據中國標準化研究院資源環境研究分院陸巧靈對上海市氫能政策的統計,自2015年到2021年4月,上海市累計發布氫能相關政策共12項。其中,市級政策6項,區級政策6項,主要涉及嘉定區、青浦區及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
可以看到,在上海市燃料電池汽車產業總體目標確定后,從整體到局部,上海市各區域正在“因地制宜”制定政策,發揮自身的特色優勢?!秾嵤┯媱潯诽岢?,要將“六帶”發展規模持續擴大,即嘉定、青浦、金山、臨港新片區、浦東、寶山等區域形成燃料電池汽車產業聚集地帶。從整體定基調,到重點區域因地制宜發展,近一年來,上海嘉定區、青浦區及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正在氫燃料電池產業發展方面穩步發力。
去年11月發布的《青浦區氫能及燃料電池產業規劃》提出,到2022年青浦區氫能全產業鏈年營收力爭突破70億元,初步完成氫能產業園區核心啟動區的規劃建設,重點培育企業3~5家,建成加氫站5座以上;到2025年,力爭引進國家級檢驗檢測機構和公共服務平臺1到2家,建成加氫站8座以上;到2030年,力爭讓氫能全產業鏈企業布局完整、協同發展,氫能運營車輛不少于2000輛。
今年8月,上海發布《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發展“十四五”規劃》,提出自貿區臨港新片區將重點圍繞氫能產業,加強國際產業轉移和技術合作,在儲氫、制氫、加氫等技術方面實現突破;重點推動氫能汽車示范應用,探索氫能物流、氫能大巴、氫能重卡等典型應用示范;建立氫能及燃料電池產業體系,適時布局氫能汽車整車制造。
2019年,嘉定區就推出了《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集聚區規劃》和《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發展扶持政策(試行)》。去年7月,嘉定區又發布了《嘉定氫燃料電池汽車行業質量提升行動方案》。嘉定區規劃的氫燃料電池產業集聚區(嘉定氫能港)位于安亭鎮環同濟片區,于2019年6月正式揭牌成立。根據目標,到2025年,嘉定區氫能及燃料電池汽車全產業鏈年產值將突破500億元。
今年3月底,青浦工業園區董事長陳曉榮在上海市政府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目前青浦工業園區引進了中石化氫能總部、艾德曼核心動力系統電堆、重塑科技的重卡等重點項目,并率先在落戶企業永恒力氫能叉車上實現應用場景零的突破,促成韻達第一輛18噸氫能貨運車順利下線。
事實上,對于燃料電池汽車的示范應用,《實施計劃》明確規定了各個區的示范場景:為擴大示范應用規模,建成燃料電池汽車商業化應用國際示范區,圍繞嘉定電動汽車示范區,開展燃料電池公交客車、共享班車、環衛車、私人乘用車的示范應用;圍繞青浦國家物流樞紐,開展燃料電池物流車配送的商業性示范應用,涵蓋專用配送、快遞、郵政、冷鏈等應用場景,優先給予本地牌照燃料電池物流車城區內配送通行權;圍繞浦東和虹橋機場、寶山寶鋼工業園、金山化工區、臨港新片區及洋山港,積極開展燃料電池重型卡車、拖引車、短駁車、擺渡車、叉車等示范應用,重點推進上汽-上港-中移動聯合承擔的洋山港跨東海大橋燃料電池集裝箱卡車示范運營項目。
鼓勵優勢企業發展
整車運營示范不斷推進
除了政策指明方向、提供支持外,要想下好燃料電池汽車產業發展這盤大棋,離不開身處產業鏈上下游各家企業的攜手并進。
記者了解到,目前,上海市是我國氫能企業最為豐富和集中的地區之一,覆蓋了從制氫、儲運、加氫站到燃料電池、整車的全產業鏈。根據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顯示,目前上海氫能企業共有86家,燃料電池相關企業共有7家,加氫設備相關企業共有42家,氣體公司已超過100家。在整車領域,有上汽集團和旗下上汽大通、上汽申沃、上汽紅巖,以及申龍客車、萬象客車等;在電堆方面,誕生了捷氫科技、上海氫晨、上海清能、鋒源氫能、重塑科技、驥翀氫能等企業,其次在膜電極、雙極板、催化劑、碳紙、空氣壓縮機、氫循環系統等領域都有相應的優勢企業。
《實施計劃》也強調要培育頭部創新企業,專門指出重點支持上汽集團成為國際知名、國內領先的燃料電池乘用車、商用車制造企業,發揮整車牽引作用,帶動燃料電池系統及配套產業鏈企業成長。根據官方消息,上汽集團新一代燃料電池電堆產品PROME M3的一級零部件已全部實現國產化,并已配裝到上汽大通EUNIQ7上實現批量上市。其中,PROME M3為捷氫科技負責開發。上汽集團對氫能源發展設立了長遠目標,計劃將在2025年前推出至少10款燃料電池整車產品;子公司捷氫科技將建立千人以上燃料電池研發運營團隊,形成萬輛級燃料電池整車產銷、市占率10%以上的規模,未來自主開發的燃料電池系統實現累計銷售超3萬臺(套)。
除整車企業外,燃料電池核心零部件企業也正加速布局,力求實現產業鏈完全自主化,攻克“卡脖子”技術。比如,重塑科技持續進行核心技術攻關,加快產品迭代速度,今年6月正式推出了130kW大功率PRISMAXII+鏡星十二+燃料電池系統。據介紹,這是該公司面對燃料電池重卡應用場景不斷豐富,不同場景的工況對燃料電池系統的耐久性、可靠性、安全性等方面提出更大挑戰的有力應對舉措。
早在2006年,上海就建設了全國第一座示范運營固定站——安亭加氫站。建成之初,該站的設備和零部件全部依賴進口,運營方上海舜華通過十多年的自主研發改造,陸續在加氫機、站控系統、儲氫瓶組上實現了國產化,國產化率已達20%~30%。截至2020年底,上海市累計運營加氫站8座,已達到《上海市燃料電池汽車發展規劃》中提及的2020年建成5~10座加氫站規劃目標,但距離2023年建成30站(規劃100站)還有一定差距。
從我國首輛燃料電池汽車“超越一號”到2020年上汽大通推出EUNIQ 7,上海市燃料電池汽車技術始終代表了國內的最高水平,并在示范應用中表現出眾。在燃料電池車運營商領域,上海市擁有上海輕程、氫車熟路、上海驛動、上海順祥等知名企業。
根據上海市新能源汽車公共數據采集與監測研究中心所監測的數據,上海市目前已接入這個平臺的燃料電池汽車共計1455輛,其中,公交車運行52萬公里,物流車運行1872萬公里,通勤車運行214萬公里,乘用車運行48萬公里。
產業鏈發揮聯動
“1+6”后續發展將成為看點
在行業人士看來,上海市發展燃料電池汽車產業,除了加氫站先發優勢、高端制造基礎優勢外,還有氫氣制備的資源優勢。據悉,在制氫方面,上海市有華誼能源、華西化工、中國寶武、液化空氣等企業;在氫儲運方面,則有中材科技、林德氣體等企業。
據了解,上海市作為國內主要的煉化基地之一,擁有充足的工業副產氫,具備制氫的資源稟賦。目前,上海市5家氣體公司和2家化工公司的年產氫量(含副產氫)合計超過13萬噸,按照百公里氫能消耗2kg、日行100km測算,理論上可支撐約18萬輛燃料電池汽車的運營。不過,工業副產氫在現有制氫技術水平下具備經濟性優勢,適用于推廣氫能的初期階段,而從中長期來看,電解氫以及其他新型制氫路線將成為重要發展方向。
記者通過梳理發現,近期,圍繞燃料電池汽車產業發展的方方面面,上海市的多家企業和機構已經行動起來。在標準化方面,今年5月,上海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發布了《2021年度上海市標準化推進專項資金項目申請指南》,鼓勵新能源等高新技術領域的標準化工作。目前上海市在氫能方向已發布1項,征求意見稿1項,其他相關標準7項。7月8日,重塑集團也與上海智能新能源汽車科創功能平臺有限公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圍繞燃料電池領域在電池測試、科研合作、標準制定等方面開展深度交流與合作。
8月27日,上海石化與華東理工大學進行新一輪戰略合作簽約,宣布成立氫能聯合實驗室。雙方戰略合作選擇氫能作為突破點和發力點,聚焦制氫、儲氫、運氫、用氫等關鍵技術和基礎科學問題。9月1日,上海機動車檢測認證技術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氫能與燃料電池中心奠基儀式在環同濟氫能港舉行。該項目總投資6.7億元建設,覆蓋整車、動力系統、燃料電池系統、氫系統及部件、電堆等測評研發技術能力。項目建成后將與上海汽檢本部、江蘇如皋基地三位一體、優勢互補,形成包含材料級、零部件級、系統級和整車級全套的研發測試及檢測認證能力。此外,長三角有望分步適度超前布局氫走廊的規劃,也給上海氫燃料電池產業鏈帶來了新的機會。
根據萬聯證券發布的研究報告,上海城市群“1+6”打造多地聯動發展燃料電池汽車的新模式,具體來看,上海將瞄準“百站、千億、萬輛”的戰略目標,積極探索氫能商業模式;蘇州將積極發揮全產業鏈優勢;南通通過產業基金、政策獎勵方式,扶持制氫設備、燃料電池、液化裝置等項目的建設;而淄博、鄂爾多斯則分別背靠化工、風光電資源,大力發展工業副產氫和綠電制氫項目,形成多地協同發展,資源互補的合作新模式。后續,本報將繼續盤點江蘇省蘇州市、南通市,浙江省嘉興市,山東省淄博市,寧夏寧東能源化工基地,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發展氫燃料電池的優勢。(記者 趙瓊)